人到底为什么会胖?

《给国人的医学减重指南:你的最后一次减肥》,陈伟 著,中信出版社2023年7月版。

经常有胖友找我诉苦:“陈医生,我吃的实在不多呀,我是天生的喝凉水都会胖!”事实上,水是没有能量的,所以无论是喝凉水还是热水,都不会造成肥胖。那么,人究竟为什么会胖呢?

其实,肥胖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内分泌调节、肠道菌群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个胖人都是如此,以体内脂肪过度蓄积和体重超常为特征。其中环境因素是肥胖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是总能量摄入增加和身体活动减少。

遗传因素:胖会遗传吗?

肥胖确实存在遗传性!很多胖友通常具有家族聚集倾向,个体间40%~70%的体重指数差异可归因于遗传因素。也就是说,肥胖的人,通常其家人都会胖,并且遗传给子女的概率相对较大。

“节俭基因假说”在肥胖的遗传中占据重要位置。

节俭基因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让人能有效利用能源生存下来,在食物丰富时却可引起(向心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大部分原发性肥胖症多为基因遗传所致,是多种微效基因作用叠加的结果。也有部分肥胖症由单基因突变引起,如弗勒赫利希综合征(又称肥胖生殖无能综合征)和普拉德-威利综合征等典型遗传病。新近又发现数种单基因突变会引起肥胖,如瘦素基因、阿片-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OMC)、黑素细胞皮质激素受体4(MC4R)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等。

压力性肥胖:原来压力大也会让人变胖!

紧张、心理压力大,会影响到应激激素(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及血管紧张素等)的分泌。这种状态长期持续时,人的饥饿感往往会增强,导致暴饮暴食,加之运动总量减少,造成体内脂肪蓄积。皮质醇水平升高,也会促进饥饿素的释放,从而增强食欲。当压力持续时间过长时,还会影响大脑,并引发焦虑情绪。持续的焦虑情绪会让人失眠。

电影《瘦身男女》(2001)剧照。

年轻一代,尤其是互联网行业、金融行业的精英们长期处于睡眠被剥夺的状态,熬夜成了常态。久而久之,人体内的瘦素浓度会降低,饥饿素浓度则增加,我们也容易饿。长此以往,人的胃口就会增加,对高能量食物的需求大大提高,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在夜里喝饮料或吃高糖、高油、高盐食物。

能量代谢:是否存在低代谢性肥胖?

现实中确实存在低代谢性肥胖,但基础代谢率低并不是肥胖发生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超重肥胖者的脂肪量与基础代谢率呈负相关关系,即脂肪量越多,基础代谢率越低,但是相关研究还较少。也有部分病理性肥胖可能是基础代谢率低导致的,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通常会因基础代谢率较低而肥胖。

但是影响基础代谢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身高、体重、腰围、季节、体表面积、脂肪组织等。身体活动不足和摄入能量过多才是影响肥胖的最大因素。所以,即便是生病导致基础代谢率低的人,也可以通过减少摄入来维持能量平衡,而并不一定会出现肥胖。

一般来说,肥胖者的体重和体脂率高,瘦体重比例虽低,但瘦体重的绝对值一般大于正常体重者和消瘦者,因此肥胖者的基础代谢率通常更高。而身体活动的消耗则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对于肥胖者来说,运动除了能直接增加能量消耗,还会通过增加肌肉量进一步提高基础代谢率。

疾病会导致肥胖吗?

疾病也会导致肥胖。由其他健康问题导致的肥胖也叫继发性肥胖。这类肥胖分别由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的疾病所致。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垂体疾病会降低人体的基础代谢率,从而导致肥胖。

继发性肥胖属于病理性肥胖,是由内分泌代谢异常引起的,这类肥胖者大都呈现特殊体态,症状较单纯性肥胖明显。在所有肥胖者中,继发性肥胖占比不到1%,而且在原发性疾病被治愈后,继发性肥胖也会明显好转。

肥胖脑科学:大脑才是肥胖的元凶?

人类的体重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双重调节,它们最终都会通过影响能量摄取和消耗的效应器官发挥作用。

人们什么时候想吃东西也受制于一个完整的中枢神经结构——摄食中枢。摄食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外侧部与饥饿后摄食有关,也被称为“饥饿中枢”;下丘脑腹内侧核与动物饱食后停止摄食有关,也被称为“饱中枢”。在正常情况下,饱中枢对饥饿中枢有抑制作用。

电影《瘦身男女》(2001)剧照。

一旦此平衡出现异常,饥饿中枢的作用将明显增强,人体就会产生强烈的饥饿感,食欲增强,进食过多,从而导致肥胖。两个下丘脑功能区相互作用,控制饥饿感和食欲,并影响能量消耗速率、调节与能量储存有关激素的分泌,在能量内环境稳定及体重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胖不胖,肠道菌群说了算?

肥胖的另一个重要机制是身体长期处于低度炎症之下,而肠道菌群失衡会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强、体内游离脂肪酸增加,进一步加重炎症状态。

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影响脑-肠轴信号的传导,进而影响肠道吸收能力以及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发来的信号,以调节身体对食物的摄取和能量代谢。

吃药会让人变胖吗?

一些精神疾病(如抑郁症、进食异常等)或者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治疗药物确实可能增加肥胖风险。常见的能增加肥胖风险的药物有三环类抗抑郁药、类固醇激素、磺胺类药物、胰岛素、β受体阻滞剂等,一些女性口服避孕药、抗精神疾病药、抗癫痫药等也不得不防。

在认真考虑上述七宗肥胖之罪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另一个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就是“环境致胖剂”!

环境因素:是胖,还是“富”?

“环境致胖剂”是导致肥胖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表现为能量摄入增加和身体活动减少。

(1)社会环境因素随着社会及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实现小康生活的家庭越来越多,胖子也逐渐多起来了。国家兴旺昌盛时期,胖子也是一种“福气”的象征,唐朝以胖为美就是典型的例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肥胖问题是社会繁荣的伴生物。

(2)地理环境因素处于亚热带地区的人们,四季都要劳动,还要受炎热气候的煎熬,消耗较大并且食欲受高温影响而下降,所以肥胖者较少;处于或接近寒带地区的人们,冬季劳动比较少,而气候寒冷又易增加饥饿感,人们常饮酒聚餐,肥胖者就很常见;住在山区的人活动量大,与住在平原的人们相比,肥胖者更少;资源贫乏地区比资源丰富地区的肥胖发生率低。

电影《瘦身男女》(2001)剧照。

(3)文化环境因素人们的风俗习惯及传统意识,也影响着肥胖的发生。南方人定居在北方后,逐渐入乡随俗,肥胖者也逐渐多起来。迁居到美国的亚洲人,其肥胖症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均高于本土生活的同乡。

(4)环境干扰物多种环境干扰物对肥胖也有促进作用,包括双酚A、邻苯二甲酸等工业物质,可能发挥类似雌激素的作用。这可能加速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合成,带来长期的肥胖。被现代人们经常诟病的水果催熟剂、瘦肉精等也属于这一类物质。

进行身体活动时,人体的反应包括心跳、呼吸加快,循环血量增加,代谢和产热加速等,这些反应是身体活动产生健康益处的生理基础。身体活动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它的方式、强度、时间、频率和负荷。只有进行较长时间的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脂肪才会参与供能并作为主要供能物质,让身体成分得到改善,有文献称,长期坚持每周200~30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能显著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率。

另外,高心肺功能指数的人群具有更高的静息能量代谢率,中、高心肺功能指数人群比低心肺功能指数人群的静息能量代谢率分别高出39.7千卡每天和59.9千卡每天。

原文作者/陈伟

摘编/何也

编辑/张进

导语校对/柳宝庆

标题:人到底为什么会胖?

地址:http://www.hmhjcl.com/zhinenmatong/96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