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之前的解释城市中,笔者从城市的发展规律以及重要变量出发,解释城市现象和治理逻辑。从本期解释城市开始,笔者将从城市网络和要素流动出发,探讨关系视角下的城市特征、变化与功能。
宫崎骏的电影《天空之城》中有一座理想世界的空中之城——拉普达。这座悬浮在空中的城市不占任何地球的土地,却包含了超越一般城市的资源和要素。
现实中,有没有一座城市,不占任何物理空间,却拥有城市该有的一切?
一、从数字孪生城市说起
本世纪初,美国国防部和NASA在解决航天飞行器维修问题时,为了实时监控飞行器的状态,提出建立一个虚拟的数字飞行器,参数与现实飞行器完全一致,状态也完全同步。后来这一想法被城市规划的学者们借鉴。能否建立数字化的虚拟城市,与现实中的城市完全同步,用以监控城市运行的状态?这样的虚拟城市不就像拉普达一样“悬浮在空中”吗?
我们不禁怀疑,这样的虚拟城市会不会在某一天彻底颠覆对城市的认知,城市生活的一切都通过网络上虚拟化的手段解决,现实的个体与城市只是空壳?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有,早在上个世纪,世界著名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就在他的《网络化的社会》中提出过这样的疑问:电子别墅里的日常生活是城市的终结吗?据此,他提出了“流动空间”的概念。
城市,我们可能会传统地认为,是人、资本、土地、自然资源等各种要素集聚的“地点空间”,一旦地点固定,城市的自然禀赋也会部分固定,一般的区域经济或者城市经济便是在这个基础上去研究和讨论城市。这种“场所固定”的城市思维既是基于城市的现实情况,也是从城市的本源出发,构成了城市的基本属性。
但在网络化的社会中,城市越来越体现其“流动”的价值,城市是人流、资金流、信息流、贸易流等众多要素流动的关键节点。这种流动视角下的城市是对要素集聚形成的传统“场所空间”的重要补充,也带动了城市空间的解构和重塑。
表1 地点空间和流动空间下的城市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二、作为流动空间节点上的城市
既然各种要素之间存在交流和互动,那么这些要素流动的路径是什么?流动背后的势能又来自哪里?卡斯特用流动空间的三个层次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首先是电子通信网络(含各种高速运输系统)构成了城市这一流动空间的基础支持,比如机场和飞机航线是人口流动的物质支撑,海底光缆和卫星通信是信息流动的物质支持,银行通信系统是资金流动的物质基础,还有城市间的铁路、高速公路以及航运路线等,都是第一层次的流动路径。
流动空间的第二层次就是城市的功能,城市是这些流动空间上的指导性节点、交换中心或者生产基地。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整合上述的各种网络链接,并且按照它们在生产财富、处理信息以及制造权力等方面承担的不同功能而构成一个复杂的世界城市等级体系。我们经常听到的纽约、伦敦、东京、上海等城市就属于具有支配性的空间。作为流动空间节点的城市,其具体的地理位置、空间形状、人口规模等属性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流动空间的第三层次,“是占支配地位的管理精英(而非阶级)的空间组织”。这其实解决了流动的势能和方向问题,这些精英包括技术专家、企业高管、文化人才等。本质上,他们是不希望流动的,喜欢在特定的区域和领域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活动空间。但是,精英们也需要一种全球化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他们的流动性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精英规则与文化的全球流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跨国公司全球布局本质上就是这种管理精英的“全球生活”。以总部城市(通常是纽约、伦敦这样的大都市)为基地,在全球其他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或者生产基地,带动知识精英、管理精英以及技术精英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当然,城市作为流动空间中的节点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它实际上把城市看成符号,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不再基于城市主体,而是基于某种特定要素的全球化网络,会带来城市身份认同的问题;城市中的市民也一样会出现身份认同危机。
此外,城市作为流动空间中的节点,会弱化地方政府的控制力,尽管城市之间的政策流动也被视为流动空间的一部分,但是地方政府在决定城市重大投资、重大项目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力在流动空间中容易被忽视。
相反,全球化的环境、要素的流动规模和质量等对这些节点的影响反而会上升。因此,认识城市,既要看到它作为要素流动节点的价值,也要体现它作为地点空间的地理属性和区位价值,正如卡斯特在《网络化的社会》中所说的“形式、功能与意义都自我包容于物理临近性之界线内的地域”。
-----
“解释城市”专栏由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戴跃华博士主持,关注城市科学发展的前沿趋势,解释城市科学以及城市中人类行为动力学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探究利用前沿城市科学理论优化城市治理的路径和方法。
标题:解释城市|人、钱和信息等要素是如何在城市间流动的?
地址:http://www.hmhjcl.com/zhongyangkongdiao/190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