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年1月1日,长江“十年禁渔”正式启动,今年进入第四个年头,一起寻鱼探访,领略母亲河的壮美。
诗画长江:春和景明 鱼翔浅底
长江歌起雪峰。海拔6600多米的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当冰川融水滴滴汇聚,一条孕育着生命的大江开始了它的源远流长。
金沙浪涌峡江心。金沙江的虎跳峡,是万里长江最为磅礴奔腾的一段。在这里,长江如同一个欢快的少年,尽显它的活力。
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重庆神女峰,绰约多姿,无数文人墨客留下灿若繁星的诗篇。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洞庭湖口、岳阳楼前,也是长江江豚经常出没的水域。
鄱阳湖阔天无涯,山色江光水态斜。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上游承纳五河,下游连通长江,生态多样性丰富,被喻为鱼鸟天堂。
崇明千里水茫茫,帆影浮沉天际长。在上海崇明岛,长江以它壮阔的姿态,拥抱大海,奔赴未来。
揭秘鱼类家族:它们都分布在哪里?
长江自西向东,横贯了11个省区市,滋养了无数两岸人民。作为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江流域原本有多少种鱼?它们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内共有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鱼类400多种,其中又涵盖长江特有鱼类180多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长江鲟以及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圆口铜鱼、长薄鳅等珍稀鱼类。
长江上游,有珍稀特种鱼类127种,其中裂腹鱼属最多。
长江中游,囊括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构成了江-湖复合生态系统,许多鱼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江、湖洄游的特征。中游地区也是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重要栖息地。
长江下游,水量大,水流缓慢,江面宽阔。河口地区江海交汇,是刀鱼、鳗鲡、鲥鱼、河豚等鱼类洄游的重要通道。
虽然这么看,长江鱼类家族的家底很厚,但是在“十年禁渔”之前,长江鱼类资源已经严重衰退,很多鱼在长江中已难觅踪影。
为了让我们的母亲河重新焕发生机,2017年1月1日,国家在穿越云贵川三省的长江重要支流赤水河,率先试点实施十年禁渔。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这里的鱼类资源明显恢复。
2021年1月1日,长江十年禁渔正式启动,禁渔范围包括长江干流,长江口禁捕管理区,鄱阳湖、洞庭湖等通江湖泊,大渡河、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汉江等重要支流,还有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以及各地确定纳入禁捕范围的其他重点水域。
自此,长江水生生物保护进入新阶段。
探访长江鱼类的野外种群恢复情况
从长江源头开始,看鱼类的野外种群恢复情况。小头裸裂尻鱼是长江源特有的珍稀鱼类,也是目前已知生存环境海拔最高的一种鲤科鱼类,可以在海拔5200多米的地方生存。在冰天雪地的青藏高原,这种鱼是如何生存的?
四月的长江源仍被皑皑白雪覆盖,河流还在冰封,记者跟随长江科学院研究团队开始了他们今年在南源当曲的首次科研行程。超4500米的平均海拔,使得这里的最低气温能够低至-40℃,这样的环境下,鱼能生存吗?
沿着河流前行,在一段没结冰的河中,发现了鱼类。科研人员对这里的水温进行了测试,温度计显示为8.9℃。将水下相机深入到了河底超1米的深度进行拍摄,在河面下看到了大量的高原小头裸裂尻鱼。
李伟团队认为,小头裸裂尻鱼在长江源的越冬场,生境状态良好。随后,他们继续溯流而上,前往源头地区,在那里开展当曲上游河段底栖等水生物研究。
探访第一个试点水域——赤水河
总台记者 李腾飞:在赤水河岸边,不仅能看到不同种类的鱼儿畅游,在靠近岸边的浅水区,还有一群又一群的小蝌蚪活动,最近也是它们孵化生长的时节。
总台记者 李腾飞:赤水河有一段河流比较静谧,流速也不快,但是遇到巨大石块的阻挡以后,河水马上就变得湍急起来。支流不断汇入,河水越来越多,赤水河就是这样昼夜不息流淌,流过云贵高原的一村又一寨。
从2017年起,赤水河流域开始了全面禁渔工作,并持续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以昭通市为例,赤水河流域昭通段鱼类从2020年初的36种恢复到目前42种,珍稀鱼类的种群和数量明显增加。
2021年,云贵川三省以“共同决定+条例”的方式,推动出台了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立法,这是全国首个地方流域区域共同立法。2023年,三省还签订了第二轮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能力明显提高。
热点回应:还需要持续禁渔吗?
长江禁渔以来,鱼类数量确实是呈现恢复性增长,有的地方成群结队的鱼儿在水中自由漫步,成为新的景观。因此有人就问了:还需要持续禁渔吗?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今年已经90岁了,一直致力于对长江鱼类资源和珍稀、特有鱼类物种的保护研究。2006年他呼吁把阶段性休渔改为全面休渔十年,2007年,他和1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名倡议保护长江生物,建议长期全年禁渔。
中国科学院院士 鱼类生物学家 曹文宣:禁渔是一种措施,并不是目的,目的是恢复自然的种群和野生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它自然的生态。不是一两种鱼,而是整个鱼类多样性,一个地方的鱼类的群落有哪些种都能够被恢复,让自然的野生种群能够恢复再增加,达到这个目的。
曹文宣院士认为,禁渔有效果了,但是还远远不够。因为鱼类栖息地还没有完全恢复,实现野外自然繁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科学院院士 鱼类生物学家 曹文宣:长江有很多多年没有见的鱼,像鳤鱼,现在也恢复了,但是它数量少,要维持一个物种长期生存下去的话,除了它的活动范围以外,还需要整个水系的恢复。
关于长江濒危物种 有哪些保护举措?
禁渔三年多来,长江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由禁渔前最差的“无鱼”提升了两个等级。但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形势仍不容乐观。
那么,对于长江濒危物种,有哪些保护举措?4月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下一步我国将采取三方面针对性措施,抓好长江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一是强化人工保种科研攻关,争取尽快突破自然繁殖、生境修复等关键技术;二是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力争未来三到五年能够逐步增加到500万尾;三是强化重点水生生物的栖息地保护。要保护好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影响。
如何从“水域之治”向“生态之治”转变
禁渔是措施,而不是目的。未来,我国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修复工作。长江大保护,要从水域之治转向流域治、生态之治。
三年强基础,十年练内功。恢复长江生态资源,仍需久久为功。
标题:长江鱼类野外种群恢复如何?还需要持续禁渔吗?
地址:http://www.hmhjcl.com/wenzhang/168370.html